中医教你对症下药防"秋燥",试试这几招!
introduction
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。转眼间,夏去秋来。
秋季燥气主令,常易发生燥邪伤人,中医上认为:
1、燥性干涩,易伤津液:燥邪为多发于秋季的干燥涩滞之病邪,侵犯人体,较易损耗津液,出现各种干燥、涩滞的症状。
2、燥易伤肺:燥邪易从口鼻而入,故较易损伤肺津,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,甚或燥伤肺络,出现干咳少痰,甚则喘息胸痛等。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津耗伤,大肠失润,传导失司,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。因此秋季的养生重点就是要防燥护阴、保肺。
那么秋季防燥护阴、保肺应该怎么做呢?

多睡一小时,保持充足睡眠
增加睡眠一小时,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,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,养精蓄锐。

合理膳食防“秋燥”
秋季天气较为干燥,会出现诸如皮肤紧绷、起皮脱屑、毛发枯燥、嘴唇干燥等秋燥现象。多喝水、多喝粥,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。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,多食会助燥伤阴,加重秋燥。

少开电扇,关窗睡觉
秋天昼夜温差大,肺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,吹电扇,很可能引发肩周炎、颈椎病、痛风等毛病。因此,要少受“冷刺激”。

保护脐部,预防疾病
天气渐凉,肚脐部位的表皮较薄,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。要及时增添衣物,睡觉时盖好腹部,还可按摩脐部,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。

坚持锻炼,但切勿过量
秋季秋高气爽,适合户外运动。因此,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,进行适当得到体育锻炼。但运动不可过量,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。

避免过早添加衣物
秋季昼夜温差较大,天气变化无常,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,一旦气温回升,出汗后吹风,容易伤风感冒。因此衣物需逐渐添加,不可过早过急。

注意胃部保暖
秋天需要注意胃部保暖,睡觉时需关好门窗,腹部盖好被子,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。

配合中医养生
无锡百佳妇产医院中医科张文馨医师表示:秋季应洋葱式穿着。有心血管疾病,和颈椎病者,头颈要注意防风,外出可戴帽或别小丝巾。饮食方面,秋季适合多吃藕,莲子,芡实(鸡头米),山药,黑白木耳等滋润新鲜食材。
如果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反复复的呼吸道感染,那么可以尝试中医治疗,提高身体抵抗力。成人的话,一般建议针灸搭配中药调理;而如果是小朋友的话,可以选择小儿推拿。
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,儿科常见疾病如过敏性鼻炎、咳嗽、积食腹胀、习惯性尿床、腹泻、便秘、肌性斜颈、关节扭伤、盗汗、中耳炎、肌性长短脚、抵抗力差等均有良好效果。
为自己和宝宝调养健康好体格
在线回复:“姓名+电话+年龄+中医”
即可在线预约

微信号:wxbaijia
掌握新闻资讯